中国书画形象人物:著名画家何宁
2019-07-31 17:23 来源:本站
【艺术简历】
何宁,1963年生于北京;
198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全山石、徐芒耀等;
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被分配到北京服装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200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工作室学习,师从张元等;
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中国油画院学习,师从杨飞云等。
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向伦布朗致敬系列之《白罗斯姑娘凯蒂》丙烯亚麻布120×100cm
绘画中的“手作感”和“质料感”
“质料感”包括质感和料感这两个概念。质感:光线照射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折射、透射效果和镜反射、漫反射效果(玻璃质地的物件、金属质地的物件、非金属质地的物件等),用具象写实手法表现出来的各种物体表面的光照效果,称为“虚拟质感”。比如,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戴头盔的男子》,强烈的表现出头盔的金属质感。料感:引发触觉官能的物质属性,主要以肌理的方式作为其视觉呈现。也叫做“实体质感”。质感和料感的统一会大大改善画面的品质从而提升美感,(参考忻东旺画的白菜)油彩的实体质感对应白菜的虚拟质感(用画刀抹、压出锐利的“刀触”塑造菜叶的式微体,用画笔揉、擦出圆润的笔触塑造菜帮的积量体)。
向伦布朗致敬系列之《白罗斯姑娘凯蒂》局部 丙烯亚麻布120×100cm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重要的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说过:“让绘画变成纯粹的可见之物,其手段是将绘画的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材料本身的特性当作绘画呈现和观看的对象”。我的理解是:“还绘画的视觉虚拟性以物理实体性”。这是现代艺术理论的重要观念,也是综合材料艺术的理论原点。而实践原点应为毕加索、布拉克的拼贴艺术。
像伦勃朗致敬系列之《红衣少女》
恰当的掌控材料,会使画面产生别样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西班牙非定型绘画大师安东尼·塔比埃斯(Antoni Tapies,1923-2012年)等的作品。
这里着重谈一下传统绘画中的质料呈现。因为传统绘画在中国还有众多的观众。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手作感”和“质料感”作为现代绘画重要的语言要素,在现、当代艺术中被广泛使用。
像伦勃朗致敬系列之《红衣少女》局部
“手绘感”和“质料感”作为绘画性(paintly)的主要构成因素,在传统绘画中也有不同的呈现。前面提到的伦勃朗,除了熟练驾驭了画面的虚拟质感外,在实体质感的呈现上,也有着上佳的表现——把浮雕感的笔触(“手作感”)与造型完美的统一起来,“釉上彩”与“釉下彩”(提白、罩染)的反复堆叠和肌理的巧妙运用,成就了伦勃朗风格的“手绘感”和“质料感”。
向尼古拉菲欣致敬之《老工人》干酪素油画 60×80cm 2016年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就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3—1890.7),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拜开画廊兼卖颜料的叔叔(uncle Cent)所赐,梵高好像不知道颜料是要花钱的,不计成本地涂抹颜料,不长不短的厚积笔触仿佛受到埃及法尤姆热蜡画的启发(与热蜡彩在画面迅速冷凝的笔触长短差不多),形成独特的梵高式的“手作感”和“质料感”。
向古埃及法尤姆艺人致敬之一(木板热蜡画)40×40cm 2015年
图像进入到机械复制时代,饱含画家情感的、携有画家体温的绘画要与冷漠的、刻板的图片发生剥离,作为绘画的重要属性而不是图片的属性,“手作感”与“质料感”成为当今绘画的显学已是必然。
由于技术手段不支持而被动呈现的手作感与质料感,在古代绘画中广泛存在,如:古埃及法尤姆地区的墓葬肖像画,中世纪的坦培拉圣像画、胶彩画、湿壁画等。作为油画亲本的一些绘画门类,被油画屏蔽几个世纪后,僵而不死,枯木逢春。人们像遇见久违的亲人一样对它们展开怀抱,这得益于它们与生俱来的“手作感”与“质料感”。
向古埃及法尤姆艺人致敬之二(木板热蜡画)40×40cm 2015年
油画死了吗?油画还有未来吗?这是当今很多人的困惑。本人曾在拙文《试论油画的优长》中阐述过,油画在具象写实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进入到图像的机械复制时代后,遭遇到照相机的无情碾压而丧失了大片领地,具象写实绘画的大部分功能已被机械取代,以至“油画死亡论”甚嚣尘上。探索油画的出路变得尤为紧迫。
向古埃及法尤姆艺人致敬之三(木板热蜡画)40×40cm 2015年
在研究了伦布朗、梵高等大师的绘画作品后,在考察了现有图像复制设备、数字图像设备后,本人大胆提出:
“手作感”与“质料感”以及它们的完美统一,将是油画可以偏安的一隅。
手作感:人类情感的载体和传达媒介,个体的签名性和标识性(颜真卿的端庄和怀素的狂放等)。从中找到你自己。
质料感:基材(画布、画纸、墙面等)、绘材(各种颜料、非颜料、新材料)、质材(各种体质性材料强化料感)和媒介剂(载色体、粘着材料、新型粘着材料调整材料的厚薄、枯润)。按内容的要求有机的搭配,合理的选择。
以上两种绘画属性在人工智能和3D打印成熟后或可被模拟,不可被创造。可曾听说过情感算法语言?情感永远属于动物、属于人。
向古埃及法尤姆艺人致敬之四(木板热蜡画)40×40cm 2015年
上述材料的排列组合要待量子计算机列装后或可解决吧,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难以突破。
“手作感”与“质料感”可能是包括油画在内的多种试图运用具象写实语言表达主题的传统绘画残喘的据点和再次辉煌的出发点。
“作感”与“质料感”在国画里叫做“笔墨”。这里的“笔”不是作为绘具的笔,而是绘具施布绘材于基材上所留的痕迹,也叫用笔。这里的“墨”不是作为绘材的墨,而是指混合不同比例的水产生焦、浓、重、淡、清,“运墨而五色具”的水墨效果,其所谓用墨。
《关琦小姐》丙烯亚麻布间接画法 100×80cm 2005年
当然,它们都是作用在中国独特的基材,宣纸等上的。植物纤维构成的基材在水浸后纤维鼓胀,间隙扩张发生毛细现象,气压会把水胶溶液及裹挟的墨、色推送开去,从着点呈放射状扩散,产生独特的洇晕效果,与普通颜料不同的是烟墨的颗粒度能细到纳米级,在纸纤维内运行得较远,水胶溶液运行的最远,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东方韵致的“质料美”。
《黑衣姑娘》亚麻布油画间接画法 60×80cm 2017年
以今天的眼光看,笔墨非但不等于零,等于无限大也未可知。
我不想说话:老祖宗对于这些绘画属性的关注早于西方多少多少年。重要的是在保持中华传统审美内核的基础上对绘画材料语言进行系统升级全面改良,以期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此为“笔墨当随时代”。
《清扬六岁》亚麻布油画简介画法40×50cm 2016年
《画室》亚麻布冷蜡画 40×50cm 2007年
《老人像》木板混合蜡画 40×50cm 2006年
《罗马尼亚姑娘李明辉》亚麻布干酪素油画 50×60cm 2018年
《芍药》亚麻布油画直接画法 60×80cm 2015年
《幽谷鸣翠》综合材料绘画300×180cm 2008年
《幽谷鸣翠》局部 综合材料绘画
《雾锁三清》综合材料绘画直径150cm 2017年
《雾锁三清》局部 综合材料绘画直径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