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广州当代艺术的下一站将指向何方?(2)

发布时间:2014-04-28 12:21 【来源:信息时报】

  广州远离喧嚣但不在场上

  曾有学者用“双重边缘”这个概念来形容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域文化的特征,这种看法认为,相对于世界主流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尚不算主流;相对于中国主流文化而言,岭南文化也是非主流。这种边缘性对于广州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尾象”,在北京参展时亦受到冷落。而这么多年来,广东当代艺术家远赴北京、上海,也屡见不鲜。对广州的当代艺术家而言,渴望得到所谓主流文化的认可,是可以理解的内心焦虑。

  在策展人王秀媛看来,广州的这种边缘性其实也是广州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机遇:“因为边缘,所以有更多的承接性、实验性和可能性。作为艺术家,个体的选择不遭受或尽可能少受其他任何事物的干涉,个体性应该说是一个当代艺术的核心。当人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里面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之后,他就会以个人的处境去反映社会时代这样的一种困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艺术是一种对抗的状态,但是到2000年以后,这种对抗的状态越来越弱化甚至被‘招安’。而广州的艺术家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不愠不火。对国内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及其资本市场的双重边缘,个体差异在这里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相对于北京、上海的火热,广州的边缘性也带来了当代艺术在广州的冷静。这种冷静既是市场上的冷静,也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的冷静,不受市场、资本影响,独立创作。广州美院教授、艺术家对记者说:“相对北方而言,广州当代艺术来得特别冷静。广州的当代艺术,总体上没有北方的群体来得那么猛烈。”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江衡认为,相对于北京,广州没有那么喧嚣,艺术家可以专心创作:“我在北京也有工作室,07年的时候我过去呆了四十天左右。北京是文化中心,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很多。相比广州,北京有时候会更像战场、名利场,很多艺术家都会往北京去谋求出路。北京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广州可能不在场上,所以会更远离喧嚣。举个例子,香港很多人不愿意来广州找艺术家。虽然香港离广州很近,但是他们宁愿去北京。这是一个现实中的因素,他们可能会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场,广州会边缘一点。如果从地区的角度,广州会有被边缘化。但是创作来看,广州还是很不错的。北京、上海和南京做得轰轰烈烈,主要还是有民间资本的介入,与当代艺术的联系会更为密切。广州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完成创作到流入市场,可能会缺少很多环节,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状态。在广州,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市场结合还不是很紧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不会太多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关注全国最前沿的东西。”

  艺术院校是广州当代艺术主力军?

  如果从《下一站,广州》这个展览来看,参展艺术家大多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的教师。比如黄一瀚、、、、冯峰、赵峥嵘、周涌等艺术家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杨国辛、李邦耀、石磊、江衡、魏青吉等艺术家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在展览所展示出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属性,是否昭示着广州当代艺术的主力军就是来自这两所高校?

  就此回应说:“参展的艺术家多来自广州美院和华南师范大学,这并不是策展人在策展时故意挑选的,确实是历史自然形成这样的一个局面。既然这个事实存在,那我们就不能回避,而是将此表现出来。”

  江衡认为并不是说这个展览就一定表现了广美和华师是广州当代艺术的主力军:“作为广州美院的美术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带有高校之间交流的意味。恰好我们参展的艺术家都在这两所高校中任教,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除了高校教师,广州还有很多很好的当代艺术家。”

  广州缺乏当代艺术群体?

  相比北京上海,甚至成都相继建立艺术区的火热场面,广州当代艺术区,甚至当代艺术群体的创作显得有些冷落。虽然说在广州当代艺术前驱“南方艺术家沙龙”、“大尾象”都是广州当代艺术中深有影响的艺术群体,后来又有“三号线”、“伍仙桥”等艺术群体,但是艺术群体的力量并不雄厚。

  说:“广州也有艺术创作区,比如红专厂艺术区,但并不是很多。至于艺术群体,广州现在的艺术群体不是很多,因为广州当代艺术家处于比较独立的创作状态。但整体而言,广州的当代艺术创作状况还是很繁荣的。”

  江衡认为广州艺术群体的现状与广州的地域有比较强的联系:“八十年代的‘南方艺术家沙龙’,九十年代的‘大尾象’,还有往后的一些艺术群落,基本都是以地域性命名的。2005年第二届三年展,我们九个人参展的时候组成‘三号线’,这个命名是突然决定的。广州的艺术团群体基本上以地域性命名,不像其他地方。因为广州当代艺术家都是有工作的,大多会在工作室的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创作。像‘三号线’、‘伍仙桥’,都是地名,都是我们工作室所在的地方。”

  广州当代艺术的下一站指向何方?

  中国当代艺术随着收藏市场的升温而被人关注,但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艺术生态中亦是处于边缘地带。时代的领跑者难免会有这样的孤独感,当他们尝试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时,迎接他们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误解和质疑。印象派画家的画在当时被判断为不入流的作品,如今却成为绘画史上光辉的篇章。从误解到理解,是每段历史中艺术创新者们需要走过的孤独旅程,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包括广州当代必须走过的路。

  回顾广州当代艺术三十年,社会从不解到如今的慢慢接受,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过程。来到今天,广州当代艺术的下一站会是什么样子?

  王秀媛认为广州当代艺术还是处于一个边缘的状况,但这种状况对于广州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今天众多艺术家会用多元的、更开放的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而广东的艺术家更倾向于‘传统’、‘保守’的媒介的运用。这里的‘保守’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固步自封的‘保守’,而是说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之后,特别是经历现代文化变革的阵痛后,需要重新对传统进行再认识。此刻,他们抓住了当代艺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种对于真实的追问。广州的艺术在我看来有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它们是深刻的、富有激情的、充满想象力的、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充满个性的,是唯一性的。从这些艺术家对当代广州社会和艺术的思考中,我们看到了广州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也对广州当代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当代艺术追求的是细致、精致,追求的是个人风格的整体展现,广州当代艺术的未来要看生活在广州的艺术家。一个看是他们的学术主张,一个看是他们艺术追求,看他们的作品里面展现出的深度和精致的东西。广州当代艺术的未来要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才能看得见。就目前来说,情况还是很乐观的。”

下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