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代工玉雕大师祸乱艺术市场(3)

发布时间:2014-05-19 12:26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对话

  刘忠荣

  当今玉雕市场

  多抄袭极少原创

  记者:您现在以白玉牌享誉玉雕界,但是据说在最初,您很不喜欢白玉这种材质?

  刘忠荣:是的,之前在厂里做炉瓶,主要用翡翠。翡翠这种材质,雕琢起来比较爽,而白玉韧性强,打磨起来感觉发黏。时间久了,我才觉出白玉的好。翡翠刚刚做完,抛光之后是最美的时候,但你放上三年再看,就不行了,火气开始消退,魅力开始衰减。俄料也是如此,刚刚做好的时候又白又糯,但放上十年,颜色就发生了变化。只有新疆和田籽玉,最初的美可能只是其最高境界的百分之五十,你什么时候拿出来看,都会发现韵味在不断增加,生命力似乎在无限延伸,渐渐显露出其最高境界。

  记者:有些藏家认为,玉牌的价格主要看原料,雕工反而是第二位的。您怎么看玉料和雕工之间的关系?

  刘忠荣:确实有很多店铺比较侧重在原材料上做宣传,给消费者灌输了一个观念,就是原材料特别重要,而不会告诉消费者玉牌还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概念。我对玉料有个基本的要求:不能是烂料,至少得是优下,不能再差了。但有块好料不见得就成功了,还得赋予其灵气、个性和文化的气息。这就得考验玉雕师的创意了,是更加复杂的功课。

  记者:您为何特别在意维权这件事?

  刘忠荣:现在玉雕市场比较乱,重复的、抄袭的东西多,原创的东西少。玉料资源本身已经趋于枯竭,如果还任由市场如此无序地发展下去,我们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在付出代价了。大概10年前,有个客户拿个原料来找我,说请我做个“子冈牌”。我一听就生气了:你要做子冈牌去找陆子冈,我不做。陆子冈的玉牌确实做得好,但那是500多年前的事情了。后世的工匠,几百年来却不断地仿,陷在这个窠臼当中出不来。确实有一些也仿得很漂亮,但到今天,咱们都不知道那些到底是陆子冈做的还是后代人仿的了,搞得一团糨糊。我们一路走下来,从没有对著作权有所重视,抄袭和重复愈演愈烈。再这么乱下去,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记者:但是您在这条维权的道路上走得有点孤独,据我所知,是玉雕大师当中唯一的一位?为何会这样?

  刘忠荣: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可能我是唯一一位还在亲手做玉的,而其他一些大师好一点的可能偶尔有出自己的作品,更多的则因眼睛、体力等的衰退,只从事设计而不雕琢了,或者过于看重商机而早早离开第一线,既不设计也不雕琢了。久而久之,大师渐渐变得有名无实了,真正做起玉来,甚至做不过一些后起之秀,也就干脆不做,改走经商的路子。而他们手下的工人毕竟缺乏绘画、设计、制作的综合技能,只能靠模仿、抄袭来完成作品,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过硬,冠之某某“大师”之名更是无法追溯,所以大部分人不会想到去维权,也不敢去维权。但是我不怕,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我有这个(维权)底气。

下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