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创始人:两岸对传统文化都有内心的呼
发布时间:2014-06-13 19:18 【来源:】
这位出生于1943年的老人已从事民间工艺调研保护近44年。“文化保护不仅仅是看得到的苏州园林,更有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到民间工艺的保护,黄永松感慨万千。
《汉声》杂志1971年成立于台湾,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调研保护了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
黄永松说,目前已建立起拥有50个类别、56个项目的“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方面。
“我们一开始在岛内寻找民间文化,后来来到大陆,虽然两岸的文化遗产保护程度不同,但是对于传统文化都有内心的呼唤。”黄永松说。
1996年,黄永松率领《汉声》团队前往浙南,调研一种已被认为失传千年的蓝印花布——夹缬。调研完毕后,由于染坊早已入不敷出,染坊主说要关掉染坊,不再生产夹缬。黄永松很是着急,当即订下染坊下一年全部的产品,并请染坊主答应再做一年。
就在染坊主的将信将疑中,黄永松团队的《夹缬》一书出版了,染坊这一年的产品被全世界的购买者抢购一空。现在,染坊主早已无需再提“关门大吉”,当地的夹缬工艺也反而逐渐繁荣起来。
“来到安徽我感到很亲切,因为这里也有一群哪怕要自己掏钱,也想过保护民间工艺的年轻人,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鼓励年轻人要在实践中亲身探访,与身边环境互动,而非一刀切地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并现场与大家分享了《汉声》团队的调研工作法则。
“传统和现代的衔接有一个过程。在现代中国,传统必须被保护,如果这时丢失了文化的根源,文化链条缺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黄永松说。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3项。(完)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