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络作协不是“票友”集散地
发布时间:2014-07-16 10:56 【来源:】
网络作家生存状况一直很一般
笔者在两年前就曾采访过潇湘书院等网络平台的一些作家,两年过去了,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放弃了写作,有的还过着跟过去一样的生活。“每天更,一天要更新六七千字。”“卡壳的时候你恨不得把自己脑袋揪下来。”网络作家的晋升有时候也像网络游戏一样,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得到更高的经济分成,要成为金牌写手,就要经得起磨炼。一些放弃了原来工作的网络作家甚至要牺牲照顾孩子的时间,去做一个被别人看作是无业游民的人。
不少网络作家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写作,甚至连小说的篇幅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一个网络编辑曾向记者“抱怨”一些作者“不听话”:“正更得最热的时候,他就惦记着结束,我当然不答应了,一点儿脑子都没有。”在他眼中,这些网络作家只是工资低廉的“码字工人”。在采访中,多数在中低层“混”的网络作家都有一个愿望:“把自己的书印出来。”从而把作家前面的“网络”两个字去掉。
主管挂名 作协是否还管用?
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了,会长陈村在接受采访时的“豪言”从某个方面揭示了网络时代的作家前景:“将来的作家都是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无疑使这些作家有了“家”,有了“组织”。但是,在作协本身的功能也会遭到质疑的如今,其主管下的网络作协的前景也令不少人担忧。在采访中,一位作家对记者说:“作协活动每次就是开开会,觉得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每年交的会费也不知道用在哪儿了,形式大于内容。”作家是否一定要进作协?也有作家有不同意见:“如今进不进作协是作家自己看需要而定的,有的人觉得在里面能够交到朋友,能够混脸熟,说不定在评奖上还能有优势。有的人书卖得很好,但不愿意加入作协,觉得没什么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老作家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作协在历史上曾有着重要作用,曾经是作者们的“家”,如今“什么人都有”,让人感到陌生。他感到作协在“退化”。
在联络采访的时候,有的省级作协告知记者采访要以层层上报的方式取得批复,内容也要提前由相关领导“把关”。有的作协相关重要负责人,坦陈不了解作协的运转情况,自己仅仅是挂名。这不仅让人感到担忧,网络作协是否肩负重任,或只是成为形式上的鸡肋?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