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邓小平》每天近6000万观众稳定收看
发布时间:2014-08-25 12:29 【来源:】
1.
改变命运带来的震撼力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表示,广大观众通过观看这部剧,实际上也是在看历史转折中的自己,不仅仅是对以往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可以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成就了这部剧的时代意义。
彭健明认为,这部剧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和敢于直面历史、突破创新的精神,生动再现了一个真实感人、丰富饱满、感人至深的小平同志,准确勾勒出一个国家和几代人的命运转折,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共鸣。
“剧中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和重大事件的发展变革,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乃至命运休戚相关。”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举例说,“剧中,小平同志在高考招生上做出‘取消单位同意’‘放宽政审’的明确指示,在知青问题上‘让孩子们回来吧’等感人话语,带给每一个亲历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2.
家国情怀唤起的感召力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视为理想追求的境界。该剧人物,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情感。
“小平同志对‘大家’和‘小家’同样的爱,陈景润、苏步青等专家学者的忍辱负重,金锁、建红、田源放弃大学、追求理想的举动,常常让我们心里生出最温暖的情愫。”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审查组专家丁振海说。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也认为,这部电视作品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如同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拉近了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让广众深切地感受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需要每一个人像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常怀爱国之情,恪尽兴国之责,合力同心为国家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3.
时代精神催生的奋进力
很多专家指出,观看这部剧,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叙事欣赏,更令人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精神力量,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精神不谋而合。
“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史诗性的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不吝赞美。他还说,马少骅创造了“迄今为止影视作品中最走进邓小平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不仅传扬了小平同志的思想、风范、人格,同时帮助广大观众获取正能量和奋进力量。“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他说。
仲呈祥说,历史沉淀尚未完成,艺术家要再现这段历史,做到“站在今天、反思过去、为了明天”是很难的,必须要坚持高超的唯物史观和美学,并注入历史智慧,才能把握好。“这部作品,我认为最成功之处,就是它确实是‘为了明天’,为了指导我们继承好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把这个事业向前推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说。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