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曾请俞平伯于燕京大学兼职 遭婉拒
2014-11-20 17:45 出处:
受夫人的影响,俞平伯在1931年前后十分热衷于昆曲,先是和浦江清、冯友兰、陈盛可等人不定期地随曲师学唱。1935年3月,他们还成立了有名的昆曲社谷音社,专门聘请吴梅为导师,将谷音社办得有声有色。可以说,文学、诗歌和昆曲是俞平伯一生中的几大爱好。到清华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俞平伯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的研究,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读词偶得》,此书对诗词的赏析和研究颇有助益,后来再版多次。值得赞赏的是,此间研究“词中之杜甫”周邦彦的《清真词释》,作为前书的姊妹篇,也告竣工,这算是了却了他当年随黄侃学清真词时未遂的心愿。
抗战爆发后,因家有年迈的父母,难以随学校南迁,所以整个抗战的8年,俞平伯是在沦陷区北平度过的。因为向学校请了长假,经济自然拮据,俞平伯只得偶尔写点文章,唱唱昆曲,1938年才接受私立中国大学国学系聘请,教授《论语》和《清真词》。1939年,周作人曾请他到燕京大学兼职,但其时周任伪职,俞平伯平时温和儒雅,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拿捏得非常准,便婉言拒绝了。从1938年直到抗战胜利,俞平伯始终在私立中国大学任教,补贴家用,基本上还算衣食无虞。日本投降后,俞平伯于次年5月曾赴天津工商学院讲学,满心欢喜;可是8月12日,一生感情笃深的挚友朱自清在医院即告不治,他悲痛不已,写了很多诗文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1948年起,俞平伯在北大教书,生活几乎陷入困境,每月500元的工资仅能买50斤棒子面。转眼进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了,俞平伯看到了希望,积极参加各种文艺和社会活动,心情格外兴奋。5月份他被推举为北平解放后北大第一任校务委员会委员,7月又成为全国文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撰写了大量诗文,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到了1949年,五十有一的俞平伯虽然偶尔也在追问人生的究竟,但心境却是愈加恬淡。转年10月12日,其84岁的老父亲俞陛云过世。按理说,俞平伯当时身为中国文联委员、北大校务委员,为老人举办丧仪不该是什么难事。但他却实在是过于拮据,又不想让父亲走得太寒酸,无奈之下雇人力车奔文化部而去,想向在那里任职的熟人文怀沙借一点钱应急。说起来文怀沙算章太炎的学生,而章太炎和俞家又有很深厚的交情,所以俞平伯和文怀沙才慢慢熟了起来。他说明来意后,文怀沙也是愁眉紧锁,因为他吃供给制,收入微薄,在学校兼课费用也极其有限,爱莫能助。没办法,俞平伯又试探地问:“你不是与上海棠棣书店的老板王耳挺熟吗?”言外之意是是否可以帮着向他借点钱。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