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走进刘遂海教授的绘画艺术

2018-04-08 16:20 来源:本站

【艺术简介】

刘遂海,生于1950年。1969年下乡当知青。1971年入国营成都市百货公司(以后调整为文化公司)担任美术设计。1985年四川教育学院学习。1988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2年在新建落成的四川省美术馆举办“西部之恋”油画展。1993年白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进修。1994年调入成都大学,曾获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四川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称号;成都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3年退休,现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四十多年来,创作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多次获奖,还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人民日报》《美术》《新华文摘》《中国油画》《收藏家》《读者文摘》等报刊杂志和出版物发表绘画作品百余件。

出版专著、画册、教材6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3项;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一项,四川省教育厅第六届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2018年4月

风景写生 剑阁高峰村

​蓄素守中 笔刀藏情

——评刘遂海西藏题材油画的意象风采

文/张郑波 成都大学

西藏自古令人神往。碧蓝如洗的天空、淳朴的藏民、壮硕倔强的牦牛、神秘的藏传佛教等,均以其原始的本真阻隔着尘世纷扰,守护着雪山之巅的纯净。这何尝不是造物主的力作?他用信仰之笔,在祖国边疆刻画了一个看似远离人间烟火,却恰是最美人间的西藏。于是,“西藏情结”便扎根了。文人墨客更是怀揣着一颗骚动不安的灵魂,循着牦牛足迹、嗅着酥油茶香、听着梵文颂唱,在这片圣地贪婪地汲取着创作灵感。刘遂海作为一名曾徒步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近藏民的“西部之恋”画家,始终秉持着真如之风,将之于西藏的浓厚人文关怀,通过唯美素净的画风、笔刀下的遒劲线条、些许暖色的“点”睛之法,通过油画作品精致、细腻地娓娓道来。情到深时,画作自话;画至妙时,理自迸发。这是刘遂海的油画艺术,更是经世哲学。

风景写生 彝山春色

风景写生

一、人本位创作理念,情系其中

刘遂海曾在谈油画创作时说,他热爱青藏高原,那里的雪山草地吸引着他,但他更为粗犷豪放的藏族人民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所倾倒。如果,由此推断其“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中的“主”,当是以“人、物”为本。带着这个猜想式推断,遍览其西藏题材油画作品。也不难发现,藏民、牦牛羊在画作中占据着突出位置,犹如西藏大地上的座座浮雕,无言叙说着西藏人民的真诚、淳朴和信仰。与此同时,创作者有意缩小着无垠苍穹、广袤草原和大好河山的比例,以更加凸显主体。

人物写生1

这跟“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客”的手法迥异,后者重在渲染风景之美。刘遂海将西藏的“人、物”作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符号语言,真实呈现了藏区的生产、生活,表达了这块神圣之地上的“大爱”。如《唐克牧羊女》中小学教师的勤劳、《黄河放牧》中汉子的敦厚、《蓝天》中小男孩对外界的好奇、《母亲·黄河》中年轻女子的母爱、《父女》中的父女之情、《正午的羊群》中小女孩与牦羊群的和谐相处、《三百六十五里路》中藏族老人的信念追求等。这与艾轩“带着迷茫和期盼的眼神走在寂寥的时空中”,“把观者带入一种忧郁感伤的心灵之境地”不同,它总是带着一股质朴的温情,巧妙消融着与观者之间的隔阂。当然,刘遂海并非无心于山水,而是,山也好、水也罢,大抵逃不过一个“情”字。

人物写生2

二、唯美素净的画风,凸显主体

能让“情”通过“人、物”在雪域高原发酵、升温,一定是经过了创作者善意的艺术处理。或者,构图时即已布了局;或者,有意淡化、虚化,甚至消除背景,以使主体自然而又隆重地出场。前者,如《白云》、《唐克牧羊女》、《正午的羊群》等,主体被巧妙得安置在色块连接处、黄金分割线附近或黑白交界点,如果失之则“当如棋败局”。后者,如《秋日》、《风》、《雪山下的牛仔》、《牦牛和女孩》等,刘遂海尽量裁剪掉主体之外的非必要元素,使背景极为简单、素净,完美地贴合着人、牦牛羊于动静间的肢体曲线。

人物写生3

《雪野》、《走过喜马拉雅》则“以山为主,山是实,水是虚”的原则,通过虚实处理,“实”了人物、“虚”了风景,唯美的雾感、虚化画面效果同样让人着迷。《牧人》、《若尔盖的塔》、《父女》甚至在极力擦抹背景画面,使之褪色、模糊,以一种淡出的美成全着主体。以上,这些“减”笔法,基于刘遂海对西藏的艺术理解,裁定了画框、萃取着元素、纯粹了主次色调,不仅形成了一种唯美、素净的画面风格,而且将鸿篇巨著体制的西藏题材表达得言简意赅。

人物写生4

三、笔刀下的遒劲线条,饮真茹强

在众多西藏题材油画作品中,刘遂海以其精于工笔勾勒、善于笔刀刻画、注重肌理变化的创作特质,而别具一格。首先,工笔勾勒,使作品的线条感十足。“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画老牧人的头部,尤其是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皱纹”,随着老牧人面部肌肉的轻微拉动,形成不规则弧状。似乎刹那间流淌着的微笑,就这样凝固在永恒的时空里。另外,譬如牦牛羊角、木质栅栏、藏风头巾、领袖襟带等,或线条清晰、或棱角分明,于无形中幻化为精致的质感,待人去感知和触碰。其次,笔刀刻画,所传达的“力量、灵动”视觉感,形象地诠释了“饮真茹强”的品格,即饱含着纯真、培育着刚强。

人物写生5

如《牧人》中老牧人短硬的胡须和花白的头发、《风》中草的动势、《牧牛的孩子》中的牛毛等,均是趁底色未干用画刀尖(宽窄适当)刮出细微部分,即便毫末之力也彰显无遗,使效果极为逼真。再次,注重肌理变化,使画面产生可触摸的艺术效果。如《秋日》中放羊小男孩身后隐约的山坡纹理、《母亲、牦牛》中牦牛皮毛的肌理、《母亲、孩子、草地》中卧坐在地上衣服的纹理等,则是通过画刀、涂色等技法,不仅丰富了画面,而且形成了细腻的肌理效果。无论工笔线条、画刀刮刻,还是凸显肌理,在尝试与冷军式超级写实主义对话时,都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艺术打磨精神。

人物写生6

四、些许暖色“点”睛,聚焦视线

为表现西藏的苍茫、寂寥,画家们自然会将白、灰、黑、蓝等冷色搬上画布,或浓、或淡地与形、神融合在一起,物化为一个西藏式的异质空间。刘遂海带着一颗本真的心走进藏区,发掘着这个异质空间里的美,让主体或附着其上的物发声,从而构建了西藏视域下的刘氏话语体系。那么,是如何使其发声与观者“通灵”的呢?除了眼神、表情、体态这些能动的元素,静态物也在别有用心的艺术处理下,高调地凸显着张力。即在大面积的“冷”色调中注入一点“暖”,不仅聚焦了观者的视线,而且使苍凉的心找到了温情的落脚点。

人物写生7

如《若尔盖放牧》、《冬天的羊群》中放牧女子的红色上衣、围巾和项链,在白皑皑的远山、泛黄的草地和成群黑白相间的牦牛中间,显得尤为惹眼、张扬。《晨风》中年轻女子的红腰带、《母亲、牦牛》中母亲偏橘色的衣领和袖口、《栅栏》和《蓝天》中孩童的暖色头巾与衣服等,均妙不可言地提亮了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正合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意境。这种,素素的艳、冷冷的暖(背景素、冷,主体或其附着物艳、暖),在刘遂海西藏题材的油画作品中并不少见。也许,这早已超出了艺术范畴的探讨,成为了一种处世哲学。

综上,刘遂海运用孕藏民关怀、遒劲力道于灰白淡雅的笔法,以写实的态度,创造出了一个蓄素守中、气韵天成的西藏。真可谓:画之以实,天地与立,意象既成,御之以终。

油画创作

若尔盖放牧

冬天的牛群

一寸河山一寸血

彝家老汉

彝山梦

喜马拉雅1

喜马拉雅2

喜马拉雅3

贡嘎山1

贡嘎山2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