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以科技转述的地质之音

2023-10-08 14:03 来源:本站

  或许我们都曾见过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的照片:一个位于湖边、半浸在水体中、以泥土和玄武岩筑成的巨大螺线形地景。但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过量用水,湖岸线渐远,曾经浸没在水中,被盐结晶覆盖的《螺旋防波堤》如今裸露于风中,已难以触到溢满盐藻的玫红色湖水。

  艺术家邵妍的田野研究始于《螺旋防波堤》所在的大盐湖(The Great Salt Lake)与环绕盐湖的博纳维尔盐滩(Bonneville Salt Flats)。这一片位于美国犹他州西北部的区域在冰河时代更新世曾是一片辽阔的淡水湖泊——博纳维尔湖(Lake Bonneville)。它从一万四千年前开始逐渐干涸,到近两千年缩至大盐湖目前的区域。

  她在去年冬季踏进这片盐滩。那时的盐滩不再是夏季水面光滑的“天空之境”;在低温下,盐层结晶与泥土混合,层叠开裂,形似我们的细胞组织与神经结构。置身于广阔的地表,我们得以回溯博纳维尔湖消失前的年代;如她所描述的,人类自身似乎也在此幻化回古菌,漂浮在盐水之中。

博纳维尔盐滩,2022

博纳维尔盐滩,2022

  以这段旅程为启发创作的装置作品《留给感受那风》(Left To Feel That Wind)以盐、沙、水形成的“地图”再现大盐湖与博纳维尔湖间的地质联系。盐滩在漫长时间内逐渐变化的地貌和百万年间的水文过程被浓缩进展览空间内重建的盐沙景观:架于天花板的计算机数控机床(CNC)缓慢地将水滴下,在水泥地面上一片博纳维尔湖形状的盐沙混合物中描绘出大盐湖的轮廓。

留给感受那风 Left To Feel That Wind,2023

  水从天花板匀速滴入盐沙的声音与数控机床移动时微弱的嗡嗡声在展览空间中交缠、回响,甚至引起幻听;这一装置如同以声计时的器具,暗指人类认知中的精确时间。我们设立的时间系统同一且均匀,无视由地球、月球、太阳间运行影响所致的细微差别。而时间本身并非被分、秒、年、月等度量所限,一切有机与无机物质皆有自己的时间尺度。

留给感受那风 Left To Feel That Wind,2023

留给感受那风 Left To Feel That Wind,2023

  “人类世”(Anthropocene)以人类这一相对具有短暂寿命的物种来命名一个地质时代,似乎显得自恋且短视。但邵妍认为这一概念提醒了人类为地球带来不可否认的持续影响,《留给感受那风》也意在以超越单一时空的角度探讨从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大加速时代”(The Great Acceleration)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急剧且不可逆转的变化。

  大盐湖地处内陆盆地,无法与外界水体相连,难以直接与海洋互通,由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因近年气温升高导致的干旱,湖水水位仍在下降。但生态危机的轨迹从未是单向的:湖面的缩小导致湖床土壤中的重金属,如砷,逐渐暴露在空气中,随风扩散,直至人的呼吸系统。

  《留给感受那风》也再现了身在盐湖边的感知体验:在展览场地中,我们可以闻到水在盐沙混合物中的蒸发过程带出湿漉且咸的气味。物质的存在以空气为导体,先于可见的形态,渗透进我们的呼吸。作品中的科技手段将人们平日里难以目睹的环境变化在纽约的城市空间内展示,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曾经的地质变迁与今天人类活动和气候危机间的联系。

留给感受那风 Left To Feel That Wind,2023

  学者希瑟·戴维斯(Heather Davis)与艾蒂安·图尔平(Etienne Turpin)在《人类世的艺术》(Art in the Anthropocene)中写道,“人类世”首先是一种“感官现象”——生活在一个日益缩减和被损害的世界中的体验。而这一体验通过我们的感知,如声音和视觉,被构建与解构,如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Tsing)所言,艺术提供了一种不受限的、超越科学客观的“感官策略”以触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她在作品中融合田野调查、科学研究、新媒体创作,以多种感知联结历史与当下,为探索自然环境与多物种共生的艺术形式提供新的实践方向。

  另一个装置作品《藻类合唱》(Alage Chorus)将光合作用变得可视和可听。在她从各处收集来的玻璃瓶中,不同类型与密度的藻群在水中呈现出多种绿色;当经过的人挡住作品前的光线,每个瓶上安置的光感器会被触发,播放不同的合成音频,如同藻类在水中呼吸与繁殖时的声音被放大,形成一曲合奏。

藻类合唱 Algae Chorus,2022

  《藻类合唱》的部分灵感来源于地球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24亿至20亿年前期间,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大幅升高,使得真核生物及随后动植物(包括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根据琳·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内共生学说,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由蓝菌(旧称蓝藻)演变而来:早期的真核细胞“包裹”住蓝菌,形成具有双重膜叶绿体的藻类——这一真核生物提供了今天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氧气。如若跟随马古利斯的研究,细胞的吞噬也可以说是融合;生命体的形成则源于共生协作,而非达尔文所断言的竞争与标准的自然选择。我们的彼此“缠绕”不仅仅是一种隐喻,而关乎地球上复杂的生命演化。

藻类合唱 Algae Chorus,2022

藻类合唱 Algae Chorus,2022

  在她的装置里,“合唱”不只存在藻类之间,其过程也包含与人类共同的奏曲。瓶中的多种单细胞蓝藻以展览空间内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为食,也吐出供人类和其它生物存活的氧气。在光合作用中,我们也参与进碳循环,与植物共呼吸。

藻类合唱 Algae Chorus 在纽约大学Bobst图书馆展览现场

  《藻类合唱》曾展出于纽约大学Bobst图书馆,装置的互动属性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其跨地质、生物、媒体等学科的研究也会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们着眼于人类世背景下的先锋实践,推进未来生态艺术的发展。

  宏观的盐滩变迁与微观的蓝藻繁衍,在她的作品中化为人类可感知的声音、气味、颜色,让我们向盐、氧、水这些与地球生命为一体的基本物质靠近,制造一种行星性的亲密。

  艺术家

  邵妍,现居纽约,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和创意技术者。她的作品探索感知的未知领域,调和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复杂关系。她从地质学、自然的短暂本质以及人类对生态的责任中汲取灵感,通过诗意的艺术语言形成独特的视觉叙事。目前是纽约大学Gallatin学院的访问学者。她毕业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互动传媒专业(ITP)。她曾获得新媒体艺术奖 The Judson-Morrissey Excellence of New Media Art 和纽约大学Tisch创意研究计划奖学金支持,作品曾展出于伦敦Femmes Designers、纽约:iidrr画廊、纽约Bobst图书馆、虚拟艺术空间New Art City、法国巴黎第28届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等。

  写作者

  陈寅迪,策展、写作、翻译。她的研究关注科学与神话、历史与虚构的交界。她曾在Subtitled(纽约)、Tutu Gallery(纽约)、山中Suplex(大阪)等艺术空间策划展览,与艺术家团体 Notes on Hapticity(荷兰)合作出版物,也曾在C-print Journal、《艺术新闻中文版》等杂志发表文章。她先后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史和策展。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