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的生命体》艺术展览圆满收官
2025-06-23 15:49 来源:本站
在充满科技与创新活力的深圳,一场关于数字艺术的探索之旅——「数字世界的生命体The Digital Wild」全球首展-T33特邀展于3月7日在T33全时中心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T33全时中心、深圳广电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美高览主办,特邀英国流明艺术项目倾力打造。本次展览持续三个月,于6月初完成落幕。
这场以“数字世界的生命体”为主题的展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维的盛宴,更成为众多院校和媒体机构开展美育研学的窗口,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中,书写着数字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photo by ShenzhenLOOK)
一、科技与艺术共融,一场数字艺术的觉醒实验
走进T33全时中心的展览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数字世界。五大展区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数字生命的多元形态,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数字世界的生命体》五大展区以科技与艺术交融诠释数字生命议题:
黄炜的作品《矿野之息》(影像装置)以机械水母为载体,虚构AI水母因设备老化被“安乐死”的未来场景,借科技感形态提出“自然有机体被算法取代时,人类与自然情感连接如何演变” 的命题,引发生态思辨。 Philipp Artus《水生物》(交互动画)构建生成式水下生态,观众通过平板设计生物,其物种、行为选择构成动态画面,以简单算法呈现生命多样性的乌托邦想象,暗含人工生态替代自然的反乌托邦隐喻。
(photo by ShenzhenLOOK)
而吴子薇团队《拟态》(交互装置)受自然拟态启发,通过摄像头捕捉植物、算法生成昆虫纹理,形成对抗演化机制,最新版本支持新闻文字输入干预拟态,实现技术与社会议题的交互。Genetic Moo《微世界》(交互装置)含《倍数》(动作捕捉生成数学形态投影,全球超50万人次互动)与《迷你微世界》(“海洋人”等游戏模块,可调节生物行为参数),让观众在代码互动中体验创意乐趣。
(photo by ShenzhenLOOK)
另外,来自意大利fuse*《梦境》(视听装置)将28,748个真实梦境转化为影像流,借机器学习解析文本,还原睡眠阶段视觉叙事,在人机协作中探索“技术创意助手”的角色边界,引发对AI与人类创造力关系的伦理思考。
(photo by ShenzhenLOOK)
二、在数字丛林里开美术课:一场关于2000个孩子的数字艺术旅程
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院校和媒体机构组织学生前来研学,成为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拓宽国际艺术视野的重要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在展览中深入探索数字艺术的魅力,收获知识与灵感。
深圳本土高校解构创作密码;
深圳技术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认真欣赏每一件作品,研究其中的技术与艺术理念。在互动体验区,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数字艺术的创新表达方式。学生们表示,此次展览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未来希望将所学融入自己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中。
国际视野下的艺术交流与创作: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艺术部的学生们通过欣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感受到数字艺术的多元魅力。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展开深入讨论,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提升了艺术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展览为他们搭建了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桥梁,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艺术视野。
同时,在展区公教区同步展出学生艺术展《春醒计划》。《春醒计划》是深圳国际预科的学生艺术家们用颜料、纤绳、金属与数码像素,进行一场对春日的艺术表达。
长三角高校学生记录艺术创新思路:
嘉兴大学数媒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展览中的媒体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记录作品的创新思路。在现场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数字艺术创作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这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展览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字艺术的无限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热情。
嘉佳卡通小记者团产出创意专题报道:
广东嘉佳卡通卫视《少年大本营》的小记者们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探访展览,采访艺术家和观众,记录精彩瞬间。在互动体验区,他们亲身体验并制作视频和文字报道,通过媒体平台传播数字艺术的魅力。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字艺术的理解,也锻炼了采访与报道能力,助力数字艺术的普及。
此次展览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推动了数字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成为连接艺术、科技与教育的重要纽带。
三、深圳土壤培育,开出数字之花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深圳这片数字艺术的创新沃土。作为中国的“科技之城”,深圳在数字艺术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技术基础雄厚:
深圳拥有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南山区作为核心创新高地,依托深圳互联网产业园等载体,聚集了腾讯、大疆、传音等众多科技企业,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政策支持有力:
南山区于2023年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明确对数字创意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资助,支持国产数字引擎等核心技术攻关,并鼓励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基地。
文化生态多元:
深圳年轻人口占比超60%,对元宇宙、AI艺术等新形态接受度高。例如南山区通过举办“南山数字艺术季”等活动,构建起艺术家、科技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生态网络。
四、数字艺术的永恒命题:如何在技术与艺术间寻找平衡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艺术借助AI、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表现形式,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数字艺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学者和艺术家普遍认为,在追求技术极致的同时,我们不能迷失艺术的初心。科技应该成为艺术的助力,而非替代。数字艺术需要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陷入“效率至上”的陷阱。例如,《梦境》通过人机协作保留人类对美学决策的主导权,《拟态》将社会议题融入算法设计,都是在探索技术伦理边界的有益尝试。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展览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数字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对数字艺术发展的探索和思考。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实验虽已落幕,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深圳这片创新的沃土上继续生长。我们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参与未来的构建。
通过此次展览,我们看到了数字艺术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也看到了美育研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深圳将在数字艺术领域创造更多的精彩,为推动数字艺术的发展和美育事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玛丽娜·费德洛娃《蛹变》盛大亮相ART021 BEIJING
当代艺术家玛丽娜·费德洛娃携手艺术平台Sputnik Partners,带来了全新沉浸式展览项目《蛹变》。...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