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苏城上演“石头也疯狂”

发布时间:2014-04-08 18:07 【来源:苏州日报】

 各色玉雕店在十全街上扎堆。□记者姚永强摄

  各色玉雕店在十全街上扎堆。□记者姚永强摄

 李明作品《连中三甲》

  作品《连中三甲》

 李明作品《连中三甲》

  作品《连中三甲》

  4月5日,清明。

  十全街网师园段,一家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3年的丝绸店,正式贴出转行通告,取而代之的,将是玉器店。

  这家店的转行并非个案。前后半年内,这条苏州著名的商业街上,扎堆出现了近100家玉雕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装修典雅,内部陈列的各类精品玉器,大多身价不菲,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保守估算,几乎每家工作室的资产都在千万元以上。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连续红火多年的玉石市场已经开始冷却,保守估计,去年以来苏州玉石市场的交易量下降了约20%。”关于眼下的玉石行情,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一面是市场趋于冷却、交易量下降,另一面却是工作室扎堆开出、“疯狂的石头”逆市上演。看似矛盾的一对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联系?

  【上篇】疯狂面前

  “疯狂”的石头背后,是“疯狂的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州玉石市场已集聚了从业人员3万多人,他们之中,有苏州本土的,来自外地的,甚至还有“为玉而痴”的外国人。在十全街上,你几乎能觅到所有类型从业者的踪迹。

  人物故事1

  “珠子大王”从500元起家

  “老法师”也有踩空时

  郁志刚,号称“中国珠子大王”。

  当记者慕名在“珠链美玉”找到他时,他刚刚做成了一单大买卖:30条108粒的佛珠链,总价约300万元。

  郁志刚是高新区东渚人。当年,他刚读完初一,便跟人学起手艺与玉石打起了交道。2003年,他身揣500元,只身进了苏州城。奋斗3年后,他开出了自己的“小作坊”。2007年,郁志刚玉雕工作室开张。如今,他已跻身苏州玉石行业的第一梯队。独创的莲花珠,将佛教的清净向善、莲花的清新脱俗与玉石的温润洁白巧妙结合。

  俗话说,仙人难懂玉。如今,在玉石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19年的郁志刚已成为“老法师”,但偶尔仍有踩空的时候,“有时,花高价购买的一块原石,外表很好,开出来却是个‘诈弹’”,就在上个月,郁志刚与几个朋友花了900万元,合买了一块17.5千克的“精品”原石。没想到,打开一看,内部全是一片片裂痕。“这块石头,就算想尽办法加工成玉器出售,最少还得亏400万-500万元”。

  人物故事2

  80后小伙业内响当当

  “俏色、巧雕”风格受追捧

  作为外乡人在苏从事玉石行业的代表,来自湖南的80后小伙,早就身价不菲,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人物。

  “受家庭熏陶,我8岁就开始学画画了”,出于对苏州玉雕工艺与文化底蕴的向往,早早就离开湖南老家,在苏州相上扎下根。“当时,我的小作坊只有不到10平方米,加上工人一共3个人”。

  如今,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与吃苦耐劳,身为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相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的最擅长“俏色、巧雕”,即利用原石上原有的皮色,雕刻生动的花草。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平均每天要出2-3件产品,经常是原料刚买到手,完成初步设计,就被客户抢购了。同时,当年的“小作坊”也鸟枪换炮,变成了十全街上一家面积达200平方米、拥有18名玉雕师的“玉雕工作室”。

  人物故事3

  从战地记者到玉雕工艺师

  老外主打中西合璧牌

  苏州的玉石在业内颇有名气,连外国人都慕名而来。

  “这是出自我工作室的作品。”拿着一手打造并自己命名的玉雕作品,年近六旬的安德鲁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兴奋介绍着。作为英国一名曾经非常出色的战地记者,安德鲁本可以在退休后去教书授课,不过他说,就因为那一眼,自己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好几年前,在一次参观苏雕作品展之后,安德鲁便疯狂地喜欢上了玉雕。为了成为一名工艺师,他首先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安大陆,并在苏州大学苦攻中文。后来,安德鲁还拜在了一位中国师傅门下,并在南石皮弄租了门面扎根下来。每天,安德鲁除了雕刻,就是跑遍相淘些便宜的边角料回来。最让他得意的是,拿中西合璧的“实习作品”去市场摆摊,竟然让自己这个“门外汉”闯出了些小名气。

  如今这位举手投足间透着老顽童模样的“蓝眼睛”,已经在苏州安家落户,不仅开出了玉雕工作室,而且还迎娶了一名中国新娘。

上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